“双减”政策落地,如何答好这张减负提质的考卷,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落实“双减”目标,需要多主体共同协作,统一认识,学校要做好加减乘除的育人运算。
“加”——增力量。“双减”政策对校内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质增效成为必经途径。首先,增加教师责任心、专业素养及教师课堂的吸引力;其次,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自信力;第三,增加家校合作力,让师生关系更和谐;第四,增加优质课程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并整合外部企业资源,把课堂搬到企业,增加课程实践力。
在增加课堂吸引力上,一方面,学科组、年级组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开展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公开课等听评课活动,通过引领、引路、引导、引发以及吸引,打造有吸引力的课堂,最后达到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境界,从而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零起点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透、学足。另一方面强调让学习真实发生,强调每节课下课前的评价,落实当堂学习的效果,增加学生获得感,从而提升减负的效果。
“减”——去负担。如何减去低效的学习负担?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地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地提高能力,人大附中北京经开区实验学校初高中部由常务副校长牵头组建学科教研团队,研制了更能体现作业意义的作业练习册。这是老师基于学情自己编写的作业练习册,是老师们的智慧与心血的成果。它不仅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更能解决学习目的问题。
“乘”——出效能。乘法作用下,教育效能成倍叠升。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效应;一个团队的努力,则是乘法效应。学科组、年级组凝心聚力,共同研究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问题,着力实现课堂由“教”到“学”的转变,提高学生课堂真实获得,让学习深度、真实、自然发生。探索课堂由知识解析型的教学取向转向学生认知发展型的教学取向。这一教学取向以真实情境串联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认识发展的学生活动:概括、预测、设计、模型建构、分析、解释、评价,有效提高课堂完整性,打破低效课堂的困局,从而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
“除”——求质量。“教育的质量”本身就是一种除法,“教育质量=教学成绩/投入”。所以,质量与投入成反比,投入越多,负担越重,质量越低,所以要减轻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这样学习质量就会提高。因此,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教育成果的积淀,以及教育效率的提高。“双减”政策以高质量教育为导向,用好“除法”增效提质。
在高效投入的追求下,“加强版”答疑辅导更具必要性与针对性。人大附中经开学校正在打造课后服务的“升级版”,推动课后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强不强”转变,提升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有特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答疑和辅导课程,这也是我们减轻家长的精神负担和焦虑心态的重要创新举措。
(王教凯)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