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学而为生”视角下的主题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时间 : 2022-03-04 11:45:55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双减”背景下,学校如何实施提高全面育人水平的课程教学改革?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以下简称“胜利实小”)依托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整合视域下小学主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开阔“五育融合”育人理念下的“整合”新视野,构建“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课程教学实践模式,开启了推进学校“和谐课程”建设的新一轮校本课程与教学改革。

确立“学而为生”视角下的主题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胜利实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育人目标,以“总目标—主题目标—专题目标—课时目标”逐级制定,形成多层级的主题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主题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核心。围绕核心目标,学校设立了立德与修身、科学与技术、身心与健康、文化与审美和生活与技能五大主题,以此提出培养有责任担当的人、擅问题解决的人、会生命管理的人、具文化审美的人、能独立生活的人五大主题目标。而后又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别从知识、能力、方法、品格四方面阐述该主题具体实现的专题目标。具体实施时,每一课都有明确的课时目标。

架构“学为中心”理念下的主题课程教学内容框架

形成聚焦主题的整合策略:胜利实小尝试运用学科内、学科间、学科与学科外资源三种方式进行整合。单元式主题,通过学科内整合,引导学生循着学科内在的横向与纵向关系,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式主题,通过学科间整合,以某一学科知识点或单元主题为中轴,结合其他学科概念、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全科思维。领域式主题,则是将所学知识及校内外资源以结构网的形式加以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确立丰富多元的教学主题:学校注重基于学生、学科和环境思考主题,确立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教学主题。内容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既偏重社会实践也偏重研究思辨,既涉及学科领域知识也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教材内容,数学节、足球节等校本节日,全民抗疫、喜迎冬奥等社会热点以及学校传统活动,设计、开发“策划数学节”“长在黄河边”等30多个主题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平台和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明确“教而为学”思维下的主题课程教学实施路径

支持元素:开展促进教师协同发展的“精准教研”。胜利实小围绕“精准施教”组织开展“精准教研”:常规性小组教研,重在同组同学科教师进行教材内容的梳理;联合式跨组教研,重在同学科教师进行学段目标、学科素养的分阶梳理;共享型主题教研,重在围绕同一主题探讨不同学科的内容整合。

形式策略:开启双向共赢的“4+1”课程实施模式。每周一至周四采用分学科的课程模式,周五为“主题统整日”,各学科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主题式学习活动中,体验策划师、推销员、农业科学家等多重身份。“4+1”课程实施模式的共赢,在于教师把“1”中的理念和策略在“4”的教学实践中迁移使用,学生也用“1”的合作探究深度学习方式完成“4”中的知识构建。

方法途径:构建促进学生学习的“S动力”课堂模型。所谓“S动力”,是指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源于学生生命体验,以课堂动力学、心理动力学为基础,利用任务驱动诱发“内驱力”,融合联动发展“学习力”,平台互动提升“解决力”,形成学生“想动、敢动、互动”的动力课堂教学模型。

创新“以评促学”支撑下的主题课程教学评价模式

学校开发、利用《主题式学习档案》来触发学生反思内省,改善和优化学习。这一评价工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完成某一任务时的注意状态、思维取向、学习方法、学习表现所进行的评判,还关注学生当下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后续学习的优化。不仅呈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家长、学生、社区等都参与评价,评价标准的多方位——德、智、体、美、劳等各项素质综合评价,还展现了多阶段的评价方式——过程前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展示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胜利实小主题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真正做到了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赋能,开创了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新局面。主题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在《中小学校长》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整合视域下小学主题教学研究与实践》,《山东教育》《中小学管理》《山东教育报》等媒体推介了学校“和谐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经验做法。

(季俊昌 商建萍)

标签: 学而为生 视角下的 主题课程 教学目标体系

X 关闭

X 关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