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信息社会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走到2.0时代、从“简单应用”走向“深度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启新征程。如何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如何实现教育领域全面数字化转型?本专刊今起推出“聚焦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栏目,敬请关注。
从“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将“数字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数字技术逐渐全面应用于中国各领域的建设。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逐渐加速,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推动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发展与变革。经过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建设,我国数字技术与教育经历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目前正处于融合与创新并存的时期。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要实现从起步、应用和融合数字技术,到树立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培养数字化能力和方法、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
教育数字化转型有4个重要目标:一是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流程,树立数字化意识,实现数字思维引领的价值转型;二是教师、学生及教育管理者的数字化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能力;三是构建智慧教育发展新生态,涉及数字战略与体系规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的教学法变革、技术赋能的创新评价等;四是形成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机制,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包括4个基本方面:一是战略层面,根本任务是价值观优化、创新和重构,以形成组织和机构的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思维为目标;二是系统性变革,是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要推动智慧教育生态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核心路径,数字能力建设,既包括学生和教师的数字能力建设,也包括教育管理人员的数字能力建设;四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要素是数据,易用、可用、好用的数字教学平台和工具的广泛采纳是数据采集基础,平台的互操作性是基本保证。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促进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全要素涉及教与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包括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师能力、学习环境等;全业务涉及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发展规划、课程教材、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科技支撑、教育装备、国际合作、教育督导、教育研究等;全领域涵盖基础、高等、职业、成人与继续教育以及社会培训等教育领域,同时也兼顾城市和农村等地域均衡公平;全流程则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招生与选拔、教学与课程、培养与管理、升学与毕业等。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从国际经验看,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在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全面推进数字化意识、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能力的过程。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动下,在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数字化转换工作在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信息平台、应用探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三通两平台”“三全两高一大”等行动持续推进;数字资源供给质量显著提升等。数字化升级工作正稳步推进,从泛在互联、数据资源、平台云化等方面为教育赋能,如:网络安全支撑体系持续优化;管理信息化工作机制基本建立;解决难点问题能力大大增强等。数字化转型正逐渐成为教育数字化改革的重心,从环境智联、数字孪生、形态重塑等方面,推动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的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思维深化。
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当前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仍存在着诸多挑战。数字化学习环境之间缺乏沟通,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数据全覆盖;学习设备系统不兼容、网络卡顿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顺畅地进行数字化学习;教学工作者缺少相应知识和技能保障数字化教学等。特别是,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已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推力,教育需要培养出能够主动适应未来数字化社会发展的人才。
面对社会全要素、全流程和全领域的数字化,教育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助力推动实现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义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同脉,是教育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从数字社会角度重新思考人才培养规格,优化和升级数字化学习环境,变革教学和评价模式,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适应智能时代的包容、公平、绿色、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智慧教育体系,完善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终身持续学习体系。教育数字化转型,还需重视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充分考虑数字鸿沟和数字使用鸿沟的问题,建立包容和公平的文化,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从区域和学校角度,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持续建设信息网络、平台系统、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学习、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大数据,建立教育大数据仓,促进教育数据的贯通共享,组建教育大脑,统筹推进数据融合融通,面向学生、教师和学校建立数据应用和分析模式。
(二)推进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
教育改革的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但是当前多模态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类技术和产品还不成熟,基于传统要素的教学数字化还存在瓶颈和障碍。探索基于各种生态的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方式,从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既可以借助于传统纸质课本和练习本,也可以借助于电子教材等数字设备,还可以应用智能化教学工具,让课堂教学过程的数据可用好用,真正实现服务学生新型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以数字能力为基础的新型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数字化改革,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数字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学生能力培养是关键。要加大人力资源投入,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数字化教学能力,落实面向未来的新型能力培养目标,创新技术增强的教学模式;要促进数字化领导力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增强数字化意识,培养数字化思维,促进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
(四)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教育评价
学习的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与学的方式。利用数字技术,对教育系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制定数据采集标准,促进数据的互操作性,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数据全方位采集,制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标准,推进学生新型能力建设。优化组合基于数据的评价方式,促进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紧密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评价。
(五)形成可持续发展文化和多部门协同机制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域的数字化过程,要建立可持续改进的文化,统筹规划建设与维护更新的关系,建立持续关注和投入的机制,同时推动组织和学校建立可持续改进的意识。数字化转型要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的机制,从政策上推进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力参与数字化建设,共同推进高性能数字化教育系统的建设。
[作者黄荣怀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俊锋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X 关闭
X 关闭